欢迎进入远播升学规划中心官网,2007-2024,17年国际教育行业经验
深圳
400-138-7588

公民同招,超额摇号,如何取舍?愁死上海的家长了

文章来源:网络发布时间:2019-07-10 17:20:15

时间:2019年7月9日

嘉宾:上海著名民办学校招生办主任

【刘章明】各位投资者大家中午好!昨天晚上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关于公民同招和超额摇号,包括对义务教育教材的规范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和忧虑。

        昨天晚上到现在有很多声音,从分析的角度在分析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我们从产业的角度非常荣幸邀请到上海著名民办教育招生办的主任Z老师给大家做实操方面的介绍。因为上海这边公民同招推行了一年,市场也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Z老师在公办和民办负责招生工作几十年,非常资深,下面由Z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政策,以及上海这边在实操,或者我们学校在实操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情况,对于公办和民办,对于老师,对于家长、对于学生各方应该怎么权衡?会后会留有提问时间,下面把时间交给Z老师。

 

【Z老师】我简述一下关于义务教育的基本情况,我以下做的解释都是以上海为标准的。

        首先是关于学区房的事情,政策上很有可能在未来所谓的摇号是分同一个学区内可能会分ABC,假设A学校是比较好的学校,B学校是菜市场小学,目前上海的标准,学区房还是按照就近入学标准,要5年内没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可以申报孩子入学的。如果变更3年,家里的孩子上小学就做不到,不批准你申请入学,这是第一个关于学区房。

        上海从2015年开始有风声对教育的把控。2015年9月人户不一致都可以,没有学籍都可以上课。到2016年9月就要求你得有临时居住证,得有各种材料才可以申办学籍,有学籍才能在上海读书。到2017年临时居住证不好使了,要交五险一金,交自然月、半年,才能根据这些资质,户口本、出生证明办上海的学籍,在上海读书。到2018年五险一金交半年都不好使了,还得再等半年,半年后再领我居住证,拿着居住证才能在上海各个学校里申请学籍。

        说到招生的问题,最早先我们说民办先招,公办后招。家长的思路是先选择民办,不好再办公办,可以选择两次。选择两次对家长的压力比较大,对民办有一个优先挑选学生的过程。在那个时候各个学校的招聘压力相对偏弱一点,到了2019年这一届,要公民同时招,同时报一二志愿,客观意义上来说对民办招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做得没有那么好的民办有一些压力;对相对比较好的民办招生情况就是一个比的问题,26:1降成20:1,但不会太多影响民办招生的问题,更多可能是说没有必要再去试一试或者冲一冲,相对学术水平偏弱的学生就不会考虑报比较好的民办学校,公办就是说相对更容易进一点。

        现在又提出多的部分摇号,所谓多的部分一定在招生满以后,假设50人,给你50人,一定是50人之后怎么统筹分配的问题。这50人民办还是有自主招生的权利,不用太纠结说民办是不是和公办一样了给什么就拿什么了,而是多的部分,不是全部和公办一样给什么是什么。

        方法我建议大家在招生以前,现在要小升初,最好在上五年级的时候做好准备,包括和学校的沟通。在学校来说不管是读公办还是民办,或者说一个方法,所以就家长入学来说,关注这个方法可能是相对有效,不要等过了年,或者等招生以后再研究,这就属于比较仓促的,很被动的。如果又不了解,没有一个学校跟你说怎么、怎么样,就会很死被统筹了,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要提前了解、提前沟通自己心仪的学校,提前应对、提前准备的过程。

        为什么有这样的政策呢?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政策引导:公办是统筹,但升学统筹安排比民办倾斜性高很多。

        如果你走国内方向,很明显以后方向是统筹占大多数,不排除只有特别好的民办会存活下来,为争取那5%或者10%,相对这些孩子的学术水平是比较优异。其他办得很一般的民办,如果参加中考方向可能很艰难或者很痛苦的,甚至于活不下去了,是这样的发展方向。

        所以包括一些所谓的机构、补课等等,都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如何在选考的情况下更好突破30%-40%的优异生源,在未来的安排中,可能这样的思路和机构补课的思路在升学方面就没有那么好的体现出来了,这是整个政策和上海一年、一年的招生历史的数据,一年、一年下来的结果。

        我们从教材来看,从2015年开始对教材已经开始所谓的严控,从教材来说一般好的学校都以打印的形式,今天上一节课打印5张纸,名义是讲义,不是教科书。因为对教材进行严控,不能说不能准备讲义。上英文课是打印5页,无论是朗文教材还是其他的教材,以这样形式在不违规的情况下给孩子更多的学术。

        双语学校对英语的要求比上海普通的英文学术要求高1-2个Level,在教材上一般管得比较死,没有太多可操作性,除非能申报下来。在上海能力相对比较高的学校是包校,包校在师资语言和教材上,可能比其他学校更有优势。

        从整个政策上来说,未来走中高考路线会越收越紧,越来越趋向国家统一,包括现在看到的历史是主科,整个中高考的调分,整个配备都在有一些变化。包括育人,我们一直讨论说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只有教,育太少了?也有往这方面发展,可能靠拢的方向从政治条款上来说,看到国务院发的文来说,比较偏向于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学氛围,不同版本的IB教学思路。要求美术、体育,对美的赏析,之前的更多是IB教学方向的理念。这可以更好的解释未来的政策。

        从实际角度来讲,如果老师不换,我觉得政策的落地情况可能10年、8年起,因为没有新理念、新能力的老师去落实新的IB思路的教学,凭教学十几、二十年相对老师的思路可能会固化一些,很难产生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创新,相对难一些。除非学校本身给到老师很多的进修,给老师很多的提高,包括对老师的待遇不停的提高,要求不低于公务员等等、等等。我觉得未来8-10年会有好的效果,近期应该没有那么快。这是政策上以上海为试点我看到的问题。

 

【刘章明】第一个问题是比较现实的问题,您可以做一个分析,我的宝宝要上学,未来如果走出国路线,在当前的政策下应该怎么选择小学、中学、高中?到国内高考的路线怎么选择?可不可以给大家做路径的分拆?怎样的选择是最优解,还是没有最优解?新政对课外辅导培训的行业影响涉及到哪些方面?

【Z老师】先说走公办或者中高考路线的思路,国家对这一块的把握越来越大,包括升学也尽量在统筹。总有声音说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不平均,以后提高是孩子本身素质的倾斜,更注重于其他育人方面的。

        走公办体制,很有可能对机构来说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最实际来说,小学不能留作业,这个不让学、那个不让学,走美国的老路,快乐教学的感觉。事实上选拔学生的时候谁读到好的高中、大学的时候很现实,谁学习好谁能去,快乐的半天还是要求学术水平。

        对机构来说,学校不能学只能外面学了,所以对机构来说是一件好事,不见得是坏事。问题是说现在上海对机构的管控力度比较大,查得比较严,怎么收费,学什么东西,以后要规范化,机构要合规,这是一个方向。

        但从初中、高中开始,快乐教学就没有太多实际价值。因为统筹也是有分数的,是600以上的统筹什么学校,虽然也是随机,但也有分数段的统筹。多少分是市重点统筹,多少分以上区重点统筹,也有这样的要求。公办我建议,这可能和教育有关,和升学没关。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在幼儿园学的东西最好和什么有关?和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关。比如什么时间该睡觉,什么时间看书,或者看连环画,爸爸讲故事,培养生活的行为习惯。到小学最重要的不是奥数考多少分,对小学生来说再漂亮也没有高中生好,培养学习习惯最重要,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习习惯比当时的分数更重要。而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慢慢影响整个升学之路。

        到初中阶段学一些音乐、画画相对少一些,如果孩子真的喜欢上一门,从学10、8个减少到1、2个自己比较擅长且喜欢就可以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学习,还有自我认知上。因为初中阶段是孩子,尤其是七、八年级左右孩子产生三观的地方,所以要培养就是从小培养,再上高中跟他说理念和价值观,其实听不太清楚,除非受到强烈的刺激。

        走公办体系的路和以前区别不大,可能选民办的时候更考虑选择公办路线,因为公办统筹占比更大。

        民办也分中高考和非中高考,我先说非中高考,以后要出国读书的这一类。我建议如果家长有能力,从小培养比较好。像上海来论,福山外国语小学对英文的注重,相对孩子比较外向、比较活泼,口语比较好,就比公办学校更适合对接双语初中,一路走下来,对孩子衔接上的压力小一些。

        最明显的初三毕业了,公办体系读完了想读国际高中,直接切换了教课用语,国际高中是全英文授课的,雅思要求在6分以上的水平,对国内初三毕业的孩子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除非学术很优秀。而且就算很优秀,他也很吃力,因为很多英文是学术英文,包括地理、物理、化学,这些的学习是需要孩子在之前进行一个调整或者准备的。结论来说越早越好,最晚不要晚过初中。最多小学读体制内,初中就要读双语。如果读双语初中或者出国读初中,一定要给孩子的缓冲时间,不然对接起来吃力。除非你家孩子是学霸,学霸到哪儿都是学霸,除此之外还是提前介入、提前了解比较好。

        另外我个人的观点阐述一下,孩子尤其到了初中阶段,不再需要指令性的方式方法,更多改变成引导型,树立目标的方式方法,推导他自己本身的方向。多看、少说,指令性的,或者怎么不这样、怎么不那样,这种越少越好,让他把自己的目标,或者说喜欢的事情、导向的东西引发出来,用他自己的目标再奋斗,他的输入或者投入相对更愿意,相对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这是公办和民办升学的事情。

        另外对机构来说,从2020年开始在上海申请培训机构的牌照,基本不批了。针对手里有牌照的培训机构,今年已经开始有一些动作了,学而思等等,具体我不清楚,我知道我们上海市教育局对这些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也就是说很有可能以后机构是除学校以外支撑的教育存在,包括对艺术类的,棋艺类,还有非学术类的,在机构里,在机构比学校里学得更好的这一类,会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总的来说,学校教的越来越少,对学校的要求不减,理论上来说都跑到教育机构来实现。当我们和全市,甚至于全国、全球这一届的学生在竞争的时候,我们很现实的说,我们肯定找很优秀的。你去哈佛面试,说这个没学过,这个不了解,那个不知道,他不会说没关系,他一定是找那个最优秀的,说什么都可以聊起来的学生。所以要规范化的课程+目标、费用等等,规范化,优点是市场还是有一定的潜力,甚至我觉得学校不做了他们都接去了,比以前有更大的目报,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清不清楚。

 

【刘章明】您觉得在当前的政策趋势下,学区房的必要性加大还是减少了,走公办体制内,应该怎么配备这件事?

【Z老师】如果有钱买学区房,为何不把这笔款项更好地对孩子投资。一个房子300万,如果把孩子投资出国,读完硕士,教学费用也差不多300万,普遍还没有学区房贵。如果上海的政策调控,学区房的概念会偏弱,不像以前那么火,有学区房就怎么样。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搞定了房子最多搞定了幼升小的问题,就算有了学区房只解决了5年的问题,并不解决孩子教育的问题。学区房,包括政策的管控,包括孩子小升初,初升高,还是凭借着孩子的价值去换取更有价值的学校。学区房的概念不如之前那么火了。

 

【提问】您提到民办初中指标内的名额还是有招生自主权的,是不是指标内的名额摇号是没什么影响的?指标外占比有多少?第二个问题,之前上海推了重点高中的学额定量分配,是不是对民办力量是一种削弱?之前政策对民办的态度是怎样的?

【Z老师】从出口上来说,如果不统筹,未来升高中的占比,分多少名额升高中就会越来越小。自主招生的占比越大,就意味着统筹升高中的占比越小,你只能竞争5年以后10%左右的份额,就是竞争上岗,但你放弃了90%一大片的绿地,这是对民办最直接的,尤其是中高考体制内的民办最大的竞争压力,也就是说我把蛋糕越切越小,以前一半公办、一半民办,现在只给10%。那么多学生虽然自主招生来的,还要和其他民办竞争,看谁考得好,竞争那10%,我觉得是比较有挑战和难度的事情。民办如果愿意和公办一样,愿意接受组织的分配,就分给你90%的蛋糕。最直观的影响是家长先考虑是中高考还是出国,然后再报学校,也就是说源头上家长确认好了,来我们学校的基本都是走国际路线的。

 

【提问】现在对教材的管控比较严,对上海这边如果体制外的民办,会不会由于教材的压力,慢慢把方向转到体制内?

【Z老师】如果转成中高考,然后再考国际,完全没有什么竞争优势,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关于教材,现在使用的方式方法是讲义,每次上课5页纸,这个教育局无法干涉。我们学校的英文,教育局规定的牛津英文,我们只学3周就学完了,不可能3个多月什么都不学了,本身学术要求就比较高,初中毕业的时候托福80-90分的水平,体制内的学习方法,连50-60分都没有,每次以讲义的性质,我们每个学期有3个月的时间讲课程以外的东西,如果停掉了3个月的学习,就很难对接国际学校或者国外高中。

 

【提问】学区房在摇号统筹上比不买学区房有什么优势吗?

【Z老师】走公办学校最好的路线是人户一致,这是买学区房的优势。第二类是人在户不在,户口是浦西的,想来浦东上学,人在户不在是不让读的。无论是统筹、民办还是公办都有基本要求,这是硬性规定,如果学校有住宿,可以全市范围内招生,只要在上海有房子,有落户就可以申请。

 

【提问】刚刚专家讲的初中升高中在上海存在一个统筹的问题,您能跟我们解释一下,包括北京升高中和其他地方就两种方式,一种是推优,第二种是中考。中考靠分数,推优是定向考察初中的优质学生,通过推优或者竞赛的方式。上海通过统筹的方式来确定谁上好的高中是什么意思?如果上民办初中,中考算统筹还是非统筹?如果分数比较高,我能够上好的高中吗?还是即使分数很高也不能上上海的高中?

【Z老师】所谓的统筹是在一定的基础线之上,举例子600分以上是市重点水平,按市重点水平统筹,市重点的华二、上中、上外,去哪个是教育局统筹。区重点统筹、普通高中统筹也是类似的。民办分两种,一种是服从分配的,不能自主招生,给我什么学生我培养什么学生,这一类也进入公办的统筹之路。另一类是想自主招生,就属于统筹剩下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从现在大约40%左右到未来5年以后10%左右,年年减5%或者10%。

 

【提问】上海是不是中考在初中升高中的作用是非常小的?

【Z老师】各个学校无论是市重点还是区重点,和初中一样有提前了解的过程,所谓的预录取是没有任何纸质、文字证据的,根据一模考、二模考的成绩初步确认。比如,张三模拟考考了590,觉得可以录取,即便真正的中考成绩是582,没有到590,也可以录取。

 

【提问】校外培训机构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对学生的加成,或者对自生水平的提高,往后看还重要吗?从家长的角度还会送孩子上课外培优班吗?

【Z老师】中国的教育是比较看重全方位教育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最好全能,什么都会。这方面的投入以上海为准,从来没有低过,家长拼多多买一件衣服,给孩子报班2万直接报了。教育本身并不是一时的事儿,是很长时间的事儿,也许等孩子上大学、硕士了,你不知道他应该学什么了,但前期家长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尤其是小学、初中,可能高中相对差一点,投入都挺多的。

 

【提问】您的意思是即使有这样自上而下政策的导向,优质的课外培训机构从中长期来看,有品牌的都会发展得不错,不会因为自上而下统招政策的变化而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

【Z老师】我觉得是的,可能需要规范化,但不会影响这一层面的需求。学校本身没法满足很多学术以外的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尤其我接触的都是出国的孩子比较多,学击剑也好,皇家6级也好,学校很难提供这样的服务,而国外的学校需要看到你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个东西很现实来说,就是从机构教育中获得的。

 

【提问】K12,像语数外奥数,包括其他非兴趣类的学科还有吸引力吗?

【Z老师】学术类的课程,有两种学生对这方面的需求比较大。第一种是平均线以下,50%或者以下的学生,家长或者学生希望自己能提高学术水平。另一种是学得还不错,但需要加餐,超前学或者学更深的。比如从初中学到大一、大二都有可能,学校不可能教他,也只能是机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学校一个小班也20多人,没有办法做到一对一的诉求。

 

【提问】现在民办学校推优的比例是多少?浦东和浦西小学读初中,浦东是户籍对口,浦西是学籍对口,以后会不会并轨?

【Z老师】推优的比例每个学校不一样,很难回答,公办体系里会有,不会太多。

        小升初人户问题是这样的,按照上海的标准来说,先从国籍来说,分三类人,第一是外籍,外籍最有优势,可以选择国内路线,也可以选择国际路线。第二是上海户籍或者有上海居住证的,根据地方选择,浦东的就可以选择浦东的学校,除非学校有住宿可以全区招生,否则只能是区域内的学校。选择公办又分几类,一是人户一致,优先分,房子在张江,孩子也在张江读书,送张江的学校。第二是人户不一致的,人在这,户口是浦西的,办一个人户分离,把孩子分过来。还分有居住证,但没有上海户口,不管房子在哪儿,把学籍办过来,去申请学校也可以。还有没有户口,没有居住证,那就不能上。

 

【提问】现在民办小学推优比例是多少?民办小学升初中可以往公办推送吗?

【Z老师】:民办推优推公办好像不太行。

 

【提问】学生抽中了,也可以不录别人?

【Z老师】假设报某学校是第一志愿,也到达了,学校明知道学生不行,就不要了。

 

【提问】如果摇号抽中了呢?

【Z老师】抽中可以不点,这是互相选择的过程。

 

【提问】然后没有招满,再招自己心仪的小朋友?

【Z老师】两部分,摇号上限150,我肯定选择不错的学生。或许被摇号刷掉一些心仪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家长全部等待,第一志愿没有等到,不要确认第二、第三志愿,让系统把你刷下来,然后补报申请。当学校没有招满的时候,双方都愿意的话可以申请补报流程。

 

【提问】小朋友报第一志愿又摇中号了,我们不给人家确认,家长会不会到学校或者教委闹?

【Z老师】摇中号学校不要,这是学校的自主权,没有闹不闹一说,报民办的人也都提前了解过,学校也是服务型行业。

 

【提问】民办没有要政府的钱,即使学生摇中了,学校不想要,政府和家长没有权利让学校硬要接受这个学生的?是这个意思吗?

【Z老师】对,现在的初中招生是相互选择的过程,越来越像西方,和西方互相选择学校类似,甚至以后就一样了。

 

【提问】现在还没有说强制摇号,强制学校要这些学生,您觉得未来有没有可能?民办有选择权,公办的学校是不是摇到谁就是谁?

【Z老师】是的,公办学校是摇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主选择学生的权利,百分比很少,可能20%、10%是自主选择的,未来大趋势是90%是国家统筹的。民办分两块,一个是走中高考,一个走出国路线,在我看来不管政策怎么改,只要不太影响出国的方向,对我们影响不大,对中高考路线的学校影响比较大,像上海比较出名的张江高科,全浦东排第一的学校,未来5-10年,张江这样的学校还有存在的价值,另外再弱一些的,也指着中高考升学的民办,可能会比较艰难。

 

【提问】我也看到网上的文章,不知道准不准确,国际学校和双语也在收紧?

【Z老师】:之前英文课是全外教在上,现在政府有要求,英文课不能用不会讲中文的老师,所以现在都是双语老师(中国人)为主。

 

【提问】我们对英文培训的要求超过了教委的要求,现在通过讲义的方式解决,现在是不是一方面在学生源头卡你,不能义务教育阶段以出口培训作为目标,不能设立这样的班,或者说教材上不允许使用,通过讲义的方式提高,只学教委规定的,对衔接国外高中有难度,会不会两头卡?

【Z老师】目前上海有所谓的21所学校,理论上教委不会卡,同意培养国际化人才,21所以外的很有可能会卡死。

 

【提问】是不是意味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不是走公办体系的孩子,都会涌到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这些地方去?

【Z老师】对,以前没有那么多限制,包括在移民期间没有护照和身份的时候可以读美国学校、英国学校,现在必须要求父母双方一人和孩子都是外籍身份等等要求才能读美国学校。

 

【提问】这个政策出来以后国际学校可以天然筛选的越来越好了?

【Z老师】应该说纯国际学校。

 

【提问】双语学校呢?或者比较好的学校开设的国际班?

【Z老师】这是违规的。从2017年开始上海比较好的学校都把国际部取缔了。如果中国籍学生以后想出国,理论上最好的出路是双语学校,因为再没有国际班之类的。

 

【提问】您刚刚讲的公办学区房5年,我去年和今年听到公办学校房子买了不到5年也能进的情况,不知道5年政策是一刀切是硬性的,还是有一定空间的?新政情况下,以后5年会趋紧还是有所松动?如果上进才小学可以直升进才初中吗?您刚刚说的21所教育局认可的双语国际,可以在教育局网站上查到名字的吗?

【Z老师】5年是大面上的,具体问题具体操作,每个版本不太一样,要看小升初的政府部门怎么说辞,买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没有在这几年办过升学,或者在教育局备注过升学,否则买的学区房就不是学区房了。

        关于统筹分配是一个大趋势,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显,可能未来5-10年大家比较熟悉,去年开始对民办也再分配,按营利性机构、非营利性机构,统筹还是自主招生划分,选完不能改了。进才属于公办的,小学升初中没有问题。

        21所有年头了,据我所知21所有10所不办双语或者国际类的课程了,因为师资力量根本跟不上。

 

【提问】您刚刚提到确认5年内有没有用过学位,最准确的方法是怎么确认?

【Z老师】在区教育局那里查一查房子,查一下有没有用过。

 

【提问】公办实际报的人数不足招的人数,低于5年还是可以进的?

【Z老师】就看学校火不火了。

 

【提问】总体来说有60%的统筹到好高中的概率?

【Z老师】是高中,而不是好的高中,也要求分数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统筹那个分数段的高中。

 

【提问】对于公办学校的学区房,未来划片对口的范围会不会变化?会不会变成摇号的形式?

【Z老师】未来所谓摇号,在相同小区或者相同区域给你三个学校,所谓的摇号不是说对点的,我买A小区一定上进才,买A小区可能上进才,可能上三林小学,不一定是你心仪的小学。

 

【提问】买学区房只是给你一个资格,你只有三分之一的机会?具体还是要看摇号的情况?

【Z老师】是的。有这样的说法,什么时候实施还没有定。

 

【提问】像枫叶这样的国际学校其实不受新政的影响?

【Z老师】是这样,枫叶更多是招初升高的学生,八升九,或者九升十的,不属于教育局管理的学校,是属于民非,教育局的文对他的影响力度几乎没有。每个国际学校背后的投资人考虑的方式不一样,在中国办学校最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相对比较靠谱一点。

 

【提问】新政是什么时间必须全国落地?全国不管是北京、上海,或者小学、初中、高中都会这样实施?

【Z老师】具体实施节点我没有,也没有说具体一定要怎么样。我知道一个大概的风声或者方向,可能会以上海为试点,延伸到北上广,然后在全国实行,部分开放或者全国开放,大概是这样的思路。

 

【提问】原来上海长宁区是一个试点,能不能介绍一下长宁由幼升小,小升初是怎样的情况?未来新政来了以后,是不是长宁区的模式是以后上海全市都会推广的模式?现在小升初是小学对口初中,未来会不会变成摇号的形式?关于初中四大民办,像复旦,这样的学校按照新政的情况下,是不是都是摇号了?

【Z老师】长宁的试点如果效果好的话,很有可能全市范围内推广,甚至于北上广推广,部分省推广,到最后全国推广。小升初的摇号公办相对比较多,民办给你两条路,让你自己选。如果走中高考路线,未来发展方向选公办比选民办更稳妥一些,除非很有把握自己属于前5%-10%的学生。

 

【提问】现在长宁是不是划片区的,而不是一个学区房对应一个学校,以后在全市也会是这样?

【Z老师】有可能,以后片区不给一个选项,给你2、3个选项,同一片区可能对附近的3、4个学校进行分配,是统筹的概念。

 

【提问】很多比较有名的双语学校都有自己的融合部,这种学校一方面如果师资力量和教材上有更大的限制,未来升学上也有限制,未来走向会不会非常不好?

【Z老师】像市外,平和都是融合部,未来发展方向还是往这方面发展的。师资力量都是自己招的老师,而不是教育局分配的有编制的老师,甚至以后编制都不重要了。可能在政治形态上要低调一点,国外教材一律不能用,不代表人家讲非洲大草原有什么政治敏感的问题,所以还是以讲义的形式为主。双语老师都是招可以双语授课的老师,待遇比公办好得多。

 

【提问】是不是小学的受影响大一些?很多家长想出国,但还在摇摆期,会选择上双语学校。如果高考这条路堵得比较死,选择双语学校会不会受到影响?好的生源流向公办?

【Z老师】对双语学校是利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知道报什么大学或者高中。如果走公办体制,先把成绩搞好再摇号,是不是心仪的学校是不知道的,中上等的学生更多会涌入国际教育,因为觉得这样是更有把握的出路。

 

【提问】很多家长是摇摆,50%要出国,50%是走国内路线,如果统筹的比例越来越小,为什么家长走双语学校这条路呢?会不会严重影响双语学校的生源?包括前面说的教材的卡死也影响比较大。

【Z老师】如果政府在教材、课程,整个学校的规范卡死,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如果这样确实会影响双语学校的发展,甚至于走向死亡都有可能。

  如果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的双语学校给那些不适合中考的学生非常好的道路,因为不是所有学生考出师的。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不应该卡死双语学校和各种其他特色的学生发展。

 

【提问】我注意到昨天的政策,您刚刚讲的中国特色的IB,国家政策的初衷是不是说原来大家抱怨公立质量比较差,没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我现在自己体制内的公办改革学西方这一套,如果以培养具有探究精神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引导原来质量比较好的民办孩子来选择,公办教育质量提高了,回到体制内,是不是政策的初衷是这样的?

【Z老师】我个人认为有这样的导向性,就好像10年前大家觉得苹果手机号,风靡买苹果,现在华为都不错了,大家也选择华为的感觉是差不多的,一定要振兴国内的东西,无论是民族企业也好,国内教育也好,才能让更多人认可我们的文化、学术能力和教育能力。

 

【提问】我的小孩也面临考小学,对口更小哪个是更好的选择?民办还是公办?

【Z老师】:我和家长聊孩子升学、招生时,先问孩子未来10-20年的规划是什么?如果没有大的规划,幼升小着一次急,小升初着一次急,初升高着一次急,高中升大学再着一次急,其中一直停留在焦虑阶段,没怎么出来过。要把这件事往长了导,起码10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上小学起码十多年,至少定位他未来是国内还是国际,大趋势心里要有数。至于孩子喜欢什么,哪方面有特长得慢慢挖掘了。

 

【提问】:Z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关于课外辅导,我现在也有老师,像学而思,或者上海的四季,您提到校外课辅导班是兴趣班,对奥数、英语学术类而言,对K12补充的机构,他未来在教改模式里的发展,校外机构会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Z老师】:我们拿奥数举例,前两年大家政策上还说不允许拿奥数成绩说事,这是前2、3年的政策。机构本身的模式,大家最近在弄插画,插画比赛,热火朝天。

  从机构的导向性来说,无论是奥数还是艺术课程,对孩子有没有一些可以留下,或者对未来升学有帮助的点?客观意义上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不是针对小升初才学习艺术的。培养孩子,他觉得好,有意思,喜欢,我们才去培养。第二,像学术类,可能相对比较现实,或者比较有针对性,我五年级考某学校要把数学、英文考好才能进得去,才能有所谓的眼神交流。这方面的提高是很现实、很针对,很目的性的,对市场上操作来说的饥渴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比你想报艺术板还迫切。我听说一个段子,艺术班一小时120有点贵,但小升初1200也马上报,因为马上就要用。

附国新办发布会纪要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先生,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先生。

        下面先请郑富芝先生作简要介绍。

郑富芝: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亿万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意见》起草的背景、思路以及总体要求和主要举措。

        一、《意见》起草的背景

        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特别是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贯彻落实。

        二是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正在由“有学上”向“上好学”加速转变,亟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三是深化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义务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全面普及,2018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目前正处于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阶段。同时,义务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二、《意见》起草的基本思路

        一是注重提高政治站位。更加重视加强党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领导,更加突出义务教育的国家意志和法定要求。

        二是注重强化价值引领。着重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注重解决突出问题。围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关键领域改革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效举措。

        四是注重形成工作合力。动员全党全社会、各部门各方面力量共同办好义务教育,统筹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

        三、《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

        《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念,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意见》提出的主要举措

        一是坚持“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意见》在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是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着力解决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既强调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也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对作业考试辅导等作出制度性安排。

        三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着力强化教师基础作用。坚持把教师队伍作为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意见》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待遇、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

        四是深化关键领域配套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意见》统筹推进课程教材、招生考试、质量评价、教学研究、办学活力、经费投入等关键领域改革,努力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创造条件。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抓好工作落实。办好教育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见》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注重各部门职责落实,重视家庭教育作用,强化考核督导问责,大力营造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郑部长有两个问题,素质教育讲了很多年,但一些地方和学校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差距。请问《意见》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哪些新举措?第二个问题,我们注意到《意见》提出要建立数字化资源进校园的审核监管机制,请问出发点是什么?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有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郑富芝:

        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是整个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从现实来看尽管发展素质教育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推进的决心不能动摇、推进的步子不能停下来。《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举措,可以概括为“五个强化”。

        一是强化育人理念。教书育人理念先行,理念非常重要,必须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育人理念。如何强化育人理念?首先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下功夫”,把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树立起来。《意见》把科学教育质量观概括了四句话“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在实施过程中,通俗讲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打好。

        二是强化体系构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大家都知道,我们历来对智育是很重视的,这一次关键是要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特别是把劳动教育的短板补起来。什么叫素质教育,大家争论很多,看法也不尽相同。实际上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是强化课堂变革。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这次《意见》提出一定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变单纯的满堂灌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推进课堂革命,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上学得活一点,实效大一点。

        四是强化评价导向。评价是“指挥棒”,是“牛鼻子”,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一定要把“指挥棒”调好,把“牛鼻子”牵住。因此,要建立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义务教育评价标准体系。通俗来讲就是要明确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一定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的倾向,为学生想得远一点,不仅仅为了当前。

        五是强化组织保障。首先要明确在发展义务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方面党政的责任,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府要担负起发展素质教育的主体责任。其次做好统筹,至少三个统筹,统筹教研力量,校长、教师一起教书育人;统筹管理力量,各个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统筹社会资源,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

        通过以上的举措着力构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新格局。谢谢。第二个问题请玉刚司长回答。

        吕玉刚:

        刚才这位记者问得非常好,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学校教与学的需要,出现了大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进入学校,为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监管缺失,一些不良的有害的APP也进入了校园,包括色情的、暴力的、商业活动的APP进入校园。

        为了有效地治理这个问题,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去年12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建立了双审查制度,谁使用谁审查、谁主管谁负责,首先学校把好关进行审查,然后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进入校园使用。对于收费等方面的管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定。

        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我们正在制定《关于引导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进校园的长效管理机制,对各学段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我就回答这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针对当前个别地方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占比过低情况,请问如何强化政府依法举办义务教育的主体责任?

        刘昌亚: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举办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法》赋予政府的法定职责。政府职责执行的好与坏,是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发展至为重要的关键。这次《意见》发布后,有几方面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

        第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把义务教育的发展始终作为领导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实省级和市级政府统筹实施县级政府为主的管理职责,选优配强教育部门领导干部。

        第二,强化规划引领。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做好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公办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第三,强化考评督导。国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督查范围,并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第四,强化责任追究。对办学方向、教育投入、学校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没有承担起主体责任的地方,依法依规追究当地政府和主要领导责任。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请问《意见》提出了哪些落实举措?谢谢。

        郑富芝: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可能是最短的短板,因此必须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劳动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讲得非常清楚,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落实、如何落地的问题。这一次《意见》在劳动教育上单独列了一条,过去我们写文件表述教育方针为德智体美,劳动教育也讲但是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活动,这次作为“五育”之一,德智体美劳单独表述。措施主要是几个方面:

        第一,纳入教育体系。提出“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大大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劳动教育成为“五育”之一,而不像过去那样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只有进了体系,才能摆上位置。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我们准备制定两个文件,一是要制定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进行顶层系统设计,明确劳动教育到底怎么搞。二是要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因为每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形式是不一样的。通过制定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具体的内容和实施的要求,确保劳动教育能够落地。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关键是要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必须要明确两点:第一点是要把劳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必须要开展劳动教育;第二点是要有专门的劳动教育的课时,要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和要求,按照规定和要求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

        第三,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时代在变,现在搞劳动教育和过去十年、二十年前有很大不同。这次提出在劳动教育的形式上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强调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要搞清楚劳动教育现在的特点。要针对三个特点:要适应时代发展的特点,社会和时代在变化,劳动教育有新的形态;要针对城乡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城乡是不一样的,差别很大,但各有各的优势;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尽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但这九年对小孩子们来讲差异很大,6岁、10岁、12岁差别还是很大的,一定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相应形式的劳动教育。

        二是要做好统筹。做好统筹主要是要把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统筹好。总的原则讲,形式上不要一刀切,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只要能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就可以,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最重要的。我们最近研讨在学校搞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劳动,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不完全一样,劳动是措施、是载体,主要是要通过劳动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形成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和看法,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第四,强化条件保障。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场所,首先把已有资源用好用足,现有资源不够还要开辟新资源,要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的试验区,同时还规定在农村地区要安排相应的田地、山林、草场作为学农的实践基地,在城镇地区要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总的讲,给孩子们多一点场所就会多一点实践的体验。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我们关注到,这次中央文件首次提出了关于教师惩戒权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为什么会特别提出这点,对于教师惩戒权的细则将如何制定?谢谢。

        吕玉刚:

        这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按照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过程中,具有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现象的义务,也就是说,他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但是由于过去这些年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不是很严密、不是很规范甚至缺失,也影响了教师正确地行使教育惩戒权,突出表现为,现在有的教师对学生不敢管、不愿管,实际上这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另外还存在一些过度惩戒的行为,甚至体罚学生,这也是不合适、不应该的。现在社会上也有一种现象,有的家长对教师批评教育孩子也不够理解,甚至造成家校矛盾。所以,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出发,帮助孩子从小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对教师惩戒权出台细则进行规范和明确。

        下一步,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着眼于教师教育惩戒权的问题,

        首先明确基本原则。教育惩戒的目的重在教育,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保护,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出发来实施教育惩戒。

        第二,研究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形式,规范行使教育惩戒权,促进广大教师既热情关心学生,又严格管理要求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我们特别希望社会各界、家长给予积极理解,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氛围,提高育人效果。

        第三,抓紧修订《教师法》的有关规定,从法律规定上进一步明晰教师教育惩戒权的行使,保障教师有效地行使惩戒权,促进教师敢管、善管,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维护师道尊严。

中华儿女报刊社中华儿女新闻网记者:

        《意见》中有多处内容都关注到乡村地区教师,比如培训机会、宿舍建设、交通补助、青年教师培养等。请问,近几年教育部针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都提出了哪些重点举措?实施情况如何?谢谢。

        吕玉刚:

        大家都知道,办好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近些年来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去年中央出台了4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特别是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次出台的《意见》依然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也明确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措施:

        第一,通过改革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强调以新时代教师素养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来改革加强师范教育,也就是源头上提高教师质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现有的老师要加强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术的全员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过程中要更多地向乡村倾斜,特别是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倾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二,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使配置更加科学和均衡。《意见》明确在做好编制总量核定的基础上,县级教育部门要发挥好统筹配置的作用,根据每个学校的班额情况,发挥好有效编制资源的最大效益,把编制用好用活。同时严格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制定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使招聘的老师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好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参与其中,在遴选教师时发挥好把关审核的作用。同时也加大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定期轮岗力度,农村的老师和城里的老师都是合格老师,要加大教师交流力度,交流过程中更加重视向农村的流动,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持学校建设和发展。

        第三,强化条件保障,提高教师待遇。要制定教师优待办法,这是文件的一个新亮点,也是第一次提出。我们讲尊师重教、师道尊严,首先全社会要形成这种风气。要保障教师的健康体检、休假、旅游、住房等方面的优待政策,也就是公共服务领域尽可能地给教师创造一些优待条件。同时明确教育投入优先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这次教师待遇问题上也有突破,首先要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联动增长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总量的核定办法,把总量核好、核足,这个基础上完善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在分配上要体现倾斜和导向。绩效工资新的增量主要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也就是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奖励功能、绩效功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向教学一线和教学实绩突出的老师倾斜,鼓励老师教出风格、教出水平,把学生培养好。另一方面,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上,要向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倾斜,特别是在津补贴补助办法上倾斜,这次特别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给在乡村任教老师发放交通补贴等一系列举措。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减负是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家长普遍的反映是负担越减越多,课外培训班越来越多。这次《意见》中再次提出“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部对这个问题下一步有什么考虑?谢谢。

        郑富芝:

        你提的是现在在基础教育方面热度最高的一个问题,减负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逐步解决好。根据调查,在减负问题上,对学生课业负担有两点共识度比较高,大家普遍认为,第一,学生学习会有一定的学业负担,以确保基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基本教育质量。第二,负担不能过重,不能超出孩子们的承受能力,更不能损害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这是经过大量调查的。因此过重的课业负担一定要减,这是坚定不移的。为了孩子们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过重的负担一定要减下来。去年出台了“减负30条”,在这个基础上《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减负的要求,刚才记者同志问下一步怎么落实,有什么具体考虑。

        下一步,首先要明确减负思路,然后再讲具体的措施。思路是两句话:第一,综合施策。第二,系统减负。通过五种途径来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

        一是通过提高质量来减负,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上下功夫。换句话说让学生在学校里、在课堂里就能够学懂、能够学好,尽量少留作业,把功夫下在校园内、下在课堂上。如果课堂讲不清楚,为了加深理解,那就拿着作业回家做。治本之策是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通过优化课程来减负。要从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对学什么、学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有基本规范和要求。因此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来教学,不能增加教学难度。同时时间上也不能赶超进度,本来是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放到半个学期来学习,那孩子负担肯定很重。

        三是通过规范校外培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下一步要深化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违规行为和做法,要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文件要求来执行,要规范。在校外培训治理的第二阶段,关键是坚决杜绝超前、超标的培训行为,防止层层加码。孩子们在学校已经很辛苦了,到校外再加一层,负担是叠加的,越来越重。

        四是通过科学评价来减负。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要纠正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片面做法,解决好“指挥棒”的问题。如果所有的东西都看学科的学业成绩,就盯着分数,这个负担是下不来的。如果按照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标准评价,那学生们就会生动活泼地发展。

        五是通过社会协同来减负。减负不光是学校、不光是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最近组织了一个“家校协同育人的攻坚行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理性地帮助孩子确定成长目标。该不该报哪个班?适合报什么样的班?一定要非常客观、很理性地帮助孩子。通过家校共育,使学校和家庭在减负问题上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中新社记者:

        请问,刚才讲到评价体系是“牛鼻子”、是“指挥棒”,家长们也是这样看的。怎么在这一轮教育改革中起到真正的指挥棒的作用呢?这个评价体系下一步应该怎么改?谢谢。

        吕玉刚:

        这位记者的提问抓住了教育教学工作当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刚才郑部长回答发展素质教育以及减负问题的时候,都谈到了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这次制定《意见》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要认真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破五唯”的重要指示。我们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提出要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强调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然是一个体系,就是立体的。重点是制定好三个评价标准,切实解决好、回答好什么是教育强县、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全面发展的学生。

        第一,对于一个县来讲,就是要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突出考察地方党委和政府对义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价值引领、条件保障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并且明确要求,党政有关负责人严禁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或者片面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这是对县级政府和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和评价导向。

        第二,制定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考察学校落实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把握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第三,制定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突出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监测平台,并且把义务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作为考核评价党政领导干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作为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想提一个家长减负的问题,“家长作业”这个现象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民调发现75%的网友都觉得“家长作业”负担很重。这次文件中也提出避免让学生作业成为“家长作业”,接下来有哪些措施落实?谢谢。

        郑富芝:

        关于给家长布置作业的问题,一定要坚决治理。这一次起草文件的时候,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首先要回归到给学生留家庭作业的目的和功能上来。这个作业是留给学生的,干什么用?是为了学生的温故而知新,在学校、在课堂上听完之后,回到家里抽一点时间来巩固所学的知识。既然是留给学生的,就要由学生去完成,不能布置给家长。

        第二,要解决一个导向问题,不能发出错误的信号。最近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评论,我们在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留给学生的作业家长替做了,长此以往会给孩子们灌输一个什么样的思想?自己该做的事还可以让别人代替,这不是教育的初衷。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自己的事自己做。老师给你留的作业是为了你巩固提高,你让家长去做了,家长代替了,这个导向是非常可怕的。

        下一步怎么办?这个事本来是很清楚的,也是很好操作的。既然中央有了规定,一定要严格执行,这是纪律,这是规定,不是一般的号召和要求,是坚决不能留。如果哪个学校、哪位老师违反了中央的规定,那是要严格查处的。刚才讲家庭作业不是简简单单做几道题,而是要回归我们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对孩子们不能发出错误的、有害的信息。我相信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会严格执行,也希望广大家长广泛地监督,争取把这个要求落到实处。谢谢。

新闻-测试图片-右侧-深圳
预约活动
请输入您的信息,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您联系